banner
banner
banner2
banner2

传统医疗插上技术翅膀,银发经济的活力与机遇

2019年4月17-19日,由投中网、投中信息主办,投中资本协办的“第13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在上海外滩W酒店举办。本次会议主题为“看多中国”,来自国内外上百家私募股权机构汇聚一堂,对当前行业热门话题展开讨论。

在主题为“医疗产业链的价值实现环节”的圆桌论坛上,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陈鹏辉、阳光融汇董事总经理黄升轩、汇鼎投资管理合伙人何欣、道彤投资创始合伙人孙琦、翰颐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周颖华就医疗服务的投资策略、新兴技术的发展等话题分享了看法。本论坛由投中网高级记者薛小丽主持。

据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医疗服务融资金额为11.05亿美元。其中第三方辅诊与连锁专科始终是医疗服务融资中的重要部分。这两个领域是否还有新的机会?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主力,随着医疗改革进行,有哪些可以深挖的投资机会?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银发经济在未来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随着科技发展,银发产业能迸发出怎样的活力与机遇?

以下为“医疗产业链的价值实现环节”圆桌对话精彩实录,投中网整理。

薛小丽:大家好,我是投中深度部记者薛小丽,很高兴邀请到这么多的嘉宾与我们共同来话投资。过去一年,回顾整个资本市场并不好,但是医疗健康作为反周期和逆周期的行业得到了逆势增长,而医疗服务表现亮眼。刚刚主持人也说到了一些数据,想问一下各位对于医疗服务的领域有哪些新的观点?首先请各位嘉宾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陈鹏辉:非常感谢投中的邀请,也很高兴今天下午能够与各位探讨医疗健康的服务。博远资本是新的基金,但是我与合伙人在这个行业很多年了,之前我是在红杉和光大负责医疗方面的投资,也在医疗行业创过业。在博远资本我们专注的领域是三个创新:创新的新药和生物技术,创新的Med Tech和创新的服务模式,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跟大家合作。

黄升轩:我叫黄升轩,来自于阳光融汇,阳光融汇是阳光保险的险资平台,规模180多亿,投资领域与保险协同,医疗是专门的领域,专门的医疗产业基金,投资阶段相对来说是PE阶段中后期成熟的企业,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投入,也能有一些投后的增值和赋能。

何欣:非常感谢投中的邀请,见到很多的老朋友,汇鼎也是相对新的基金,我之前是鼎晖的合伙人,负责大健康。医疗投资从鼎晖起家,到之前更多的是Copy ToChina,技术套利。现在技术的突破,临床的突飞猛进,政策等国际国内都在变,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做汇鼎,希望投资全球医疗创新,发挥中国优势。也是在这一变革时代,我们聚焦了几个前沿的领域,特别是再生医学、手术机器人,包括医疗服务的技术性,大数据、AI,这后面我们做投后重一些,希望在扶持行业龙头的同时,我们自己的团队也能成为行业引领者,期待与大家合作。

孙琦:大家好,我是道彤投资的孙琦。道彤投资是专注于医疗健康的中早期医疗投资机构。我们关注医疗服务和创新技术,因为相信所有的创业投资都是技术变革和制度变革,围绕这两条主线展开。今天是医疗服务的论坛,医疗服务主要是变革,还有消费升级所结合的机会。

除了医疗服务,创新技术也不少,大部分是投器械,道彤投的一些项目可能也有不错的表现,所以大家知道道彤的医疗服务更多一些,接下来有一些时间我们更多地与大家展开我们的观点。

周颖华:大家好,我是翰颐资本创始人周颖华。翰颐也是第一期基金,但是团队在行业里面奋斗了很多年,我们专注在早期和早期成长阶段的新药研发和中高端器械研发的领域。目前我们已经投了两个项目,都是在高端器械方面,前面几位的观点我都非常赞同,那么我想补充一点,就是可能在中国做事情,可能还是要接地气,还是要从本土具体的情况和需求出发,把先进的技术嫁接到本土有特色的需求上面去,才能产生一个合适的产品,接下来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多多分享。

 

估值重构大环境下的医疗服务投资策略

薛小丽:感谢各位的介绍,前面也提到,医疗服务过去一年表现还是挺好的,但是确实随着资本的涌入,也出现了估值虚高的现象,在各位看来,怎样去复盘过去一年的医疗服务的投资。第二个问题是在2019年,面对估值重构的大环境,怎样去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怎么投,投什么赛道,能否跟大家分享一下?

周颖华:翰颐主要是产品导向比较多,医疗服务并不是绝对不做,但是我们会关注于它和硬科技有机结合的这样一些细分领域。比如说细胞治疗、CART或者是新生抗原,甚至是容留病毒等,它表现的形式是产品和服务相结合,但是里面核心的驱动因素和达到效果的还是最新研究成果的转化,这是我们最感兴趣的细分领域。

孙琦:去年大家都知道是资本寒冬,资本寒冬时什么安全?大家觉得医疗、教育相对安全,所以涌入有它的合理性,但是估值是不是一定贵?医疗领域里,资本进入医疗服务是相对容易的,直接进入医药跨度强,但它有它的合理性。相对于技术和新药的估值,医疗服务还基本在范围之内。但是去年也不是医疗服务市场就很火,其实都有分化的。前些年包括上市公司一些大的机构都在投医院,在收购公立医院,公立医院改制或者是自建医院。去年下半年有一些上市公司自身有资金压力,试水了两三年发现不是那么好玩的,把医院往外抛,所以有分化。

我们投医疗服务是有一些逻辑,一个是连锁的专科相对轻的,一讲医疗服务大家觉得重、慢,投资人都想尽快呈现业绩,那医疗服务能否快起来、轻起来,有一些是可以的,像连锁专科,我们陆陆续续投了前后六、七家,像儿科所投的都是行业的龙头,细分领域都跑出来了。如果讲广义的医疗服务,不仅仅是亚专科领域、连锁领域的,其实包括一些辅助诊断的,辅助诊断我们就觉得说像医疗的AI也可以归纳到这一领域去的话,这其实还是很有意思的。线下的第三方像影像中心、检验中心这些都比较重,而且基本上大格局已经形成了,但是在线上还会有新的机会,AI去赋能,整个医疗领域还是有一些机会,所以我们也算是医疗GP里面少有和比较积极在线上投了AI的,我们线上连续投了三、四家医疗AI的公司,目前也不错,深睿都要报科创板了,所以我们看好这两个领域。

何欣:医疗服务的确是经历了一个转变时期,最早在盯晖投锌试剂儿童医院等,那时候企业还没扩张起来,所以回报非常好。所以投医疗服务,不仅仅是要有房子、建筑,还要有人才,诊疗的能力。而中国是三甲医院的诊疗能力很高,国家政策也是要沉,包括远程,但是这个能力有很大的差异。汇鼎做的时候更多是从医疗技术去切入,更多是从硬核切入,一个是利用公立医院的能力,因为中国真正的医疗资源,诊疗的能力是在公立的三甲医院。如何将诊疗能力放大?这块我们投了大数据公司、生命起点,另外治疗里面最大的是药,药是重要的工具也是医保支付的一块,药师中国还是欠缺,把三甲医院的用药能力下沉,下沉给第三方的诊所,或者是下沉给基层,这一块我们也布局了医药。医疗服务估值去年领域还是很高,从影像AI、互联网医疗相对有一些估值还是比较高,但是我们可能有自己的经验存在,医疗是有一些诊疗的流程,我们如何把能力放大,让不同级别的医生、药师拥有这样的能力,这是我们布局的重点。

黄升轩:我们在医疗服务的投资策略是特别重要的一块,我们看到大趋势下结构性的机会,总结出来两句话,三个新两个主线,新是新支付,支付端的推进和改革会推动整个医疗服务的大的变革,包括最近看到的医保的介入和它的力度,导致两票制、零加成、带量采购都在控费,包括商业保险慢慢强势进入,它会推动整个医疗服务的改革。这是第一个“新”——新支付;第二个新技术和哲学推动医疗技术的改革,包括精准治疗、基因的工程包括免疫疗法,早检、早筛,怎样降低赔付,这也会创造出“新”的服务机会;第三个是两项“新”模式,传统医疗服务里面如何提高效率控制成本,这块就涌现出了很多的在大数据、在医疗的控费,这方面有很多医疗信息化的机会,我们从三个“新”捍卫机会。

另外是“两条主线:从集中到分布,原来是集中于公立体系和三甲,慢慢地就分布小科室、消费型科室出来,比如说眼科、医美和齿科。还有公立医院的第三方中心,检验检测、影像,这块独立中心是有机会的。这是第一条主线;第二条主线是从增量到存量,原来是粗放式的增长。中国经济整个增长都是这样的情况。即使是投效率没那么高的商业模式,都有成长和回报,但现在是存量经济,存量经济下面整个医疗服务的改革都是降低效率和增长成本,这种情况下,这两条主线还是有很大的机会。作为险资背景,我们希望整个大医疗的趋势下寻找一些结构性的机会。

陈鹏辉:医疗服务的投资也是经历了各个阶段,我记得我最早的一个医疗服务的投资是美中宜和,后来专科医院投了普瑞眼科,再往后投了挂号网(微医),所以我们对于医疗服务的投资也是随着行业不断变化,不断有新的认识,一开始我们是投有优秀创始人的专科连锁,妇产科、眼科。现在可能更多地是投资于给医疗服务赋能的企业,比如在基层医疗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我们投了一家服务基层医疗的第三方诊断公司,它最大的特点借助强大的物流能力和对诊断的深刻理解,快速发展,成长为基层最大的第三方诊断供应商。 我们还投资了一家创新医疗支付公司,现在也是快速成长为国内发展最快和市场份额最大的创新医疗金融解决方案公司。所以说,我们现在可能更多的还是会看给医疗服务赋能的企业,特别是在这个领域里面有可扩展性和可复制性的公司。

 

传统医疗服务怎样插上新技术的翅膀

薛小丽:听了各位的分享,总结大概几个关键词:一个是新兴技术,还有连锁专科,第三方诊断,这都是大家看好的几个方向。

就新技术问大家一个问题,过去几年,新兴技术例如AI给医疗服务带来新的投资机会,但是有一些技术其实它可能并没有大家所期待的那么好,所能够带来的可能是伪需求,想问一下各位在投资的过程中,怎么去判断一种新兴的技术真正能够带来效率的提升?另外,什么样的场景更适合嫁接性的技术。走到2019年,这种技术的迭代带来哪些新机会?

陈鹏辉:在医疗服务领域,最早前面有一波是移动医疗,现在有一波是大数据和AI,包括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和医疗的嫁接,我觉得从两个方面看。

第一个方面是否有目前立刻可以变现的商业模式,当然很多新技术刚刚跟医疗结合的时候,的确不一定有成型的商业模式。我们觉得并不是今天没有商业模式的技术,就一定是伪需求。因为商业模式的演化也是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说判断是不是伪需求,要从医疗本身的角度出发,如果这个新技术带来确实的效率提高或者是成本降低,即使今天没有买单方,未来可能会有买单方,前瞻性很重要的。整个中国医疗体系发生着缓慢的但是比较深刻的变化,所以说很多今天看似走不通的商业模式,如果它的确能够带来价值,也许在未来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价值。

黄升轩:特别同意陈总所说的,我们是偏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投资,商业模式的变现能力和落地能力是我们判断医疗技术比较重要的环节,当然早期的投资家更有前瞻性,对于我们来说需要看到一个落地的场景,还有商业模式新的东西。

在医疗环境回归医疗的本质,它要么是对B端,比如说B端我们都知道是医院或者是保险公司,对B端你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我们必须投增量的,不能投存量的。很多伪技术短期内不能增加效率,真正跑得通的技术都是跑增量。通过B端纯服务,我为你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过程中分润,这才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落地。你必须有增量和价值,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是我们看技术型公司在医疗环境里落地的一个最核心的点。

何欣:医疗有其特殊性,一位老专家为什么很厉害?他有经验积累。所以我们在看这块的时候,医疗技术是否真的跟医疗体系结合紧密?打个比方,影像我觉得一定是大的趋势,我们也非常认同。但是很多做的,比如说拿现有数据库,拿现有的开源技术可以做比赛,它的率比老专家还要好。人很多的体验很多时候不是非黑即白,无法传递给AI学习,那这些技术能否替代大专家。包括皮肤科领域,为什么很多没有声音了,因为AI无法学习,替代不了皮肤科大主任。所以医疗技术要沉淀,经验积累足够才能成功,这个大数据的量才是非常大的。

另外医保支付是一个重要模式,医疗不是简单人简单购买就行了,它是医保主导方式,如果医保的模式没有走通,你是辅助的诊断,只是简单效应的放大,医保没落地,商业模式有困难,有可能是一个伪需求。

陈鹏辉:政府医保是中国最大的支付方,但是类似于像阳光这样的商业保险快速成长,会看到新的支付方出现,也会带来新的变化。

何欣:非常认同,在美国今天商保也出现变化,如何通过大数据,使商保更有效?现在有这么多的新药,这是主持人所说的伪技术和伪需求,医疗是多方参与的,将相关方拉进来,这才是考虑到落地的真实需求。

孙琦:我觉得从前面各位同行们讲得非常好,我们自己也是这么看的,传统的医疗服务怎么做?肯定也是要做增量,你做公立医院接医保,这就是存量市场,医保控费的情况下怎么做?一种是非医保。投连锁儿童专科,我们基本上不接医保,是以自费、商保为主,我们几个连锁的亚专科都是这样的特点,但是它迎合了消费升级。在控费情况下,和公立医院抢这个蛋糕意义不大。

再就是新技术和医疗服务的结合,传统的医疗服务怎样插上新技术的翅膀,我觉得两块。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和在消费和其他行业的应用不一样,它有一个准确度的问题,你这个技术靠不靠谱,CFDA认不认证,这是重要的。

第二个是医保,我们医保接一部分,但是很大的一部块增量是政府买单,因为政府提供筛查,它就是省一级和中央财政买单,这也是重要的买单方,医保、商保自费,只要有买单方这很重要的,要识别是不是有伪需求,你这个产品结合,是否有人愿意付费,如果有人付费确实能够解决问题就不是伪需求,至于多长时间突破路径,需要一点时间。但也有正面的,比如说我们收一些低层的医院比较弱的专科,第二个诊断和效率提高了,那才会有政府的买单,收入就大规模变现了。我们可能是第一家AI医疗收入过亿的,今年稍微乐观来讲,至少是两个多亿的收入,几千万的利润,我们也在做科创板报备的准备了。由此我们看所投AI医疗的其他公司,包括我们跟黄总他们一起参与投资的,它要先研发,后报证。今年我相信所有的医疗AI 都是大规模变现,今年变现不了肯定被淘汰下去,这是早期产品讲故事,最后拿证,拿证大家拼的是收入,再就是拼利润。很有幸我们自己看到了一家,另外的两家我相信今年收入也是有大幅度的提升,起码这方面来看AI跟医疗结合比较容易,也比较热,以这些标准来筛还是靠谱的。

周颖华:刚才有一个小问题是怎样技术迭代服务需求,那我讲一个实际例子,我个人投过的一个项目是做进口替代本土化的,这当时是从美国拿了一些FDA批准的,而且已经上市过的产品拿到中国来。其实从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和设计来说,应该说是无可挑剔非常好的东西。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乳腺穿刺活检的活检针,医生只要单身操作,另外一个手拿着超声探头,不需要护士帮忙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做。然后手上还有一个二氧化碳干冰的瓶子,进去再出来以后就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样本。我们当时觉得很好,但是进入中国给我们各种障碍。医生说你们的操作太复杂了,ABCD一步一步严格照做,我们没时间。中国医生一天看的病人比美国医生一个月看的病人还要多,没办法ABCD跳了,但是一跳了那个就不Work了。

有一个成熟的产品不是全部,还要接地气,了解中国医生怎样用这个东西的,中国的病人是什么情况。接地气这三个字说起来很简单,其实要做到非常不容易,这隐含着至少两层意思,第一个要对本土的需求非常了解,你对临床要非常了解。第二个要吃透产品的技术,吃透了,你进入自由王国,你想怎么改它都能Work,这对研发团队都是非常高的挑战,你要能做到,就是医疗行业的“华为”了。相信越来越多的医疗团队都能做到这一点,特别是前面提到的技术的普及,下沉到医院,现在县医院都有七、八个神经医生了,中医院都可以做取栓的手术。这对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不是难度,但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按照这个来作为迭代,需求的迭代。

孙琦:刚才周总也提到了,就是新技术最好不仅仅是一个点,哪怕你的核心技术是一个点,但是你要提供给用户的是一揽子的方案。比如说影像的筛查,你只筛查一个肺结节有什么,为了肺结节买一个产品,要做脑子的另外一个产品。就像汽车厂,核心部件是我生产的,还有一些是其他人的,但是你提供给用户的要是一辆完整的车。

 

第三方辅诊与连锁专科赛道新机会

薛小丽:感谢各位嘉宾的分享,聚焦到细分赛道,第三方辅诊与连锁专科今年有什么新的机会吗?以及从中国的资本切入这两个赛道时,各位觉得哪些环节最适合资本切入的?

周颖华:曾经我们关注过LDT,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快的途径,将现在医学和生命医学研究的成果尽快用到临床上,帮助诊断和治疗疾病,走CFDA的东西比较慢,但是确实有一些迫切的需求。这个在诊断领域不算是特别热的东西,但是它蕴含服务,样品给到专业的服务机构,出来是一份报告。我们预期政策上面很快会有大的突破,希望是能够早点到来,这样把最新的成果用到临床上,让病人受益,这是我们看好的细分领域。

孙琦:连锁专科怎样把握新的机会,有一个儿科的专科,还有亚专科,儿童有口腔、分泌等,这些当中还有亚专科,光一个儿科太大了,而且中国的医疗服务有一个很大跟技术不同的地方,它有非常强的地域性,大部分机构都是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这就带来了内部整合的机会,越来越多的连锁专科出来。更多的是小和散,你有足够的机会。你投了一家,或者是控股孵化一家,你以这个平台再筛其他好的标准的服务。这个格局国内还未形成,但是连锁专科有这么多的细分领域,大部分领域都未形成,未来两三年形成,如果一家一家开过去,难度不小。还有一种是并购手段,纵向的是往底下挖细分的亚专科,横向的是加大整合力度。你在投项目的时候要看这个项目的团队除了自己整合的能力,有没有整合、对外输出管理的能力。医疗服务整体是慢的,如何让它快捷?通过并购整合,你一旦成为全国性的企业,资本市场也会给你更高的价格。当然这是我们的判断,判断当中作为投资机构除了筛选项目的标准,有些领域确实就没有合适的标准怎么做?我就自己做大比例的控股来孵化。

何欣:我们以聚焦技术为主,但是的确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当时我们看合理用药在美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我们看到医生开了处方,消费是在药店,去年中国药店也是一个巨大的投资年。连锁药店的整合,包括药店很需要药师的能力,国家网上处方,明确规定电子审方,这里面药师要确定处方的安全,第二个有效,包括经济性。这里面我们也是投了逸曜,它成立了8年,已经覆盖了3500家医院、超过20多个省和直辖市,每年覆盖的病人超过2.3亿人次。互联网一个很大的变现就是在药,以电子审方以每单收费。另外是药房急需药师,相对于中国的连锁药店,每个药店规模不大,配一个药师成本非常高。那如何通过合理用药智能化系统,赋能这个药师,一个药师管理多家连锁药店?所以它跟很多的连锁药店进行合作。

的确,变革时代的第三方连锁,除了诊断,用药也很重要。如何通过合理赋能,有三千亿处方外流,通过真实的数据,不能光复制美国的,因为中国的处方习惯是不一样的。

何欣:我们看To B这端,去年我们刚投了一家CRO的公司。因为我们看到了中国鼓励创新的趋势已经定了。但是我们不善判断哪种新药出来,不知道谁能挖出金矿,但是卖给消费者是挣钱。所以我们投了在临床的CRO,中国相对分散,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布局,在趋势确定的情况下,寻找头部的企业。

C端说到消费型医疗,最重要的是两个驱动力,第一个是消费者的消费升级,就是说我的体验提升,刚刚我们说自眼科、齿科,另外是疗效的提升,新的技术。我们投了一个宠物医疗公司,中国最大的宠物医疗企业是瑞鹏,我们投了3.5亿,这是中国跨消费和医疗的行业,这是新品类,新品类情况下趋势性的提高,中国养宠人群的提高和续宠人群的提高,对医疗的需求是大的。大概我们投的时候它只有200多家,现在有400多家,刚刚和高瓴系合并了,我们在新兴消费领域看了很多赛道,新兴消费赛道增长非常快,但是格局又在资本化下合并化,这样他们一起1300多家医院,这在医生的培养、资源的获取和采购渠道的整合,都形成了一个绝对的优势。除了传统的消费升级,眼科、医美我们投了,我们还看中新的品类出现的消费型医疗的趋势。

陈鹏辉:何总刚才所说的例子非常好,她投的这个公司我知道,挺符合我们刚才所说的。两年前是没有什么商业模式的,可能被认为伪需求,但是今天出现了新的商业模式,有了快速增长的可能性。所以前瞻性眼光非常重要。刚才举的一个创新医疗支付的例子,其实在国外就是做得非常大的PBM模式。这家公司开始的时候,只是帮跨国药厂做分期支付,疗效保障,从去年底开始,它开始和商业保险合作。这几年进国内的丙肝新药,PD1,泰瑞莎都在和他们合作,帮助这些新药进入商业保险的赔付清单。所以这就是刚才所说的新支付 。所以如何能够在医疗服务大场景之下,找到一些增量,找到一些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方式。

黄升轩:所有新的服务都是围绕B端走的,中国现在看病是自费的,我们马上推了宠物医疗保险,然后保监会推了,这就极大推动了养宠人群的消费习惯。还有我们投的妙健康,它真正是在C端,打通了B端,我们投了,泰保也推了,然后出了互动式的保单,保险最大的特点是健康赔付太多。但是互动式保单,是妙健康做健康管理的,对你的行为进行干预,你买了保险公司的健康险,下载App戴上手环来监控你,每天进行健康管理,如果你依赖性做得很好,保险公司是愿意的。如果你今年是按照依从性做的,明年就降保费,保险公司它就愿意支付给妙健康,创新技术也好、创新模式也好,一定要围绕支付端,要么是药厂药物是保险公司做创新。

 

商业与医疗本质结合

薛小丽:关于互联网健康,前几天跟各位聊了一下,有的是觉得值得投,有的觉得不太值得投。想问问各位的看法,以及为什么大家持各自不同的意见呢?

陈鹏辉:我觉得互联网医疗,它也有1.0、2.0、3.0,在2014年的时候,互联网医疗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大部分互联网医疗1公司是想要把很多的医疗行为搬到线上,后来很多没找到刚需的商业模式,也就销声匿迹了。但是我相信今天再去看互联网医疗的时候,真正有一批找到了商业模式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出来了,举个例子:

比如随访。 以前很多互联网医疗公司要做,但是做得都不是特别好,因为付费是一个问题。让病人付费不太现实,,但是如果你能找到新的支付方,比如保险。考虑到随访的确可以降低复发率和降低成本,商业保险是非常有可能买单的。再比如说互联网医疗里面,我们看到了很多原来从连接型和交易型的互联网医疗的公司,开始加上产品,加上很多服务,在有些领域,的确是出现了一些收入和利润快速增长的企业,所以这方面来看,我们对互联网医疗是不会全部否定的。总归会有一批新的企业找到新的模式和痛点。

黄升轩:还是回到商业本质,互联网医疗也是技术赋能。确实我们就是B端和C端的,你把它拆开来都是生意。C段降低成本,B端能否提升体验,提升疗效?原来是有1.0、2.0、3.0。1.0的时候就想着互联网颠覆医疗,这是不可能的,医疗是有它的属性,医疗本身是有很多线下的东西。所以他们也是不断更新,我们举例的话是有两个,一个是互联网医疗做得好的是线上线下要融合,除了线上的数据打通,还有客户的抓取、客户画像和精准度,线下还有一个匹配。回到同一个案例,妙健康最早做线上,后来做了加拿大健康管理中心,我们两家保险公司都在为它建线下的,做慢病时,它引入了加拿大管理中心,然后做慢病管理,有很多理念和方法。

第二个是一定要有商业模式,要有支付和创新结合。还有一个例子不是我们投的,但是我很喜欢,就是新氧,是做医美线上平台,医美的痛点是营销成本非常高,而且一次性比较多,复购比较低,将这个打通了就是互联网的非常好的场景,并不是没有机会,但是我们要避免唯技术和互联网,一定要跟商业和医疗的本质结合。

 

线上线下融合

薛小丽:刚才提到说线上、线下的融合很重要,这一融合过程中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黄升轩:各有所长,发挥互补性很重要。线上在于客户的获取,客户的信息和画像很精准,然后客户行为的跟踪比较方便,扩张会比较快,它有互联网所有的属性,但是医疗服务有些时候是要到线下做交互,这一交互的过程不能完全被忽略掉。当然每个Case不一样,所以有时候不能只看线下,有时候线下辅助,会提升你线上商业模式的成立度。

何欣:人健康的时候,线上一开始打的是很大的群体,但是你健康的时候不会去用,频率太低,人去医院干什么?不是管理健康,是去看病。这是核心的,如果互联网医疗你只是交易或者是外围的轻问诊,诊疗度达不到,大家还是去线下。还有一块是和保险结合,随访,病人用药,很多互联网企业说我提醒你用药包括糖尿病管理。老病号自己也能管理,没需求,他的使用频率非常低,要有冲突和副作用才会去问。所以我们看这个问题是希望互联网医疗从院内到院外延伸开,医疗大数据从院内深扎,将病人从病人临床信息延展到院外,包括合理用药。因为很多人用药到一定的程度就不用了,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怎样持续用药对保险、药企也有很大的价值。你持续的复购量大,对于药企业的收入是持续性的。将线下病人的临床数据、处方数据延展到院外,院外互联网很重要,它是一个赋能的工具,使药师通过这样的工具管理病人,这样有问题可以直接咨询。

孙琦:其实互联网医疗这一话题已经蛮久了,没有在一些论坛上大家再来讨论。这个话题我们不要讲那么大,讲小一点,对于早期企业来说,因为我们看中早期,互联网医疗在现阶段至少机会仍然很大。当然未来很难说,会有一些变化,以及大规模商业化以后会有变化,物联网进一步发展以后会不会有变化,我们很期待,但是现在来看,中后期,比如说保险他们做后期的投资,类似医疗大环境我还是了解,你说谁活得舒服不一定。新氧所在的医美行业是特殊的,渠道营销占比70%,只要降30%就养活一家公司。中早期公司不太有这样的机会,反而是一些跑出来的独角兽有。但是今天还是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线下形成闭环还是需要时间,他们绝大部分都是在线下广泛自建和收购,最重要的是把线上流量导到线下来。

也不是说医疗没有机会,未来会有机会,中早期没机会,后期就会有。大的独角兽有可能接下来已经有相当体量的连锁机构,它整个闭环的速度更加快。

周颖华:互联网医疗要解决大问题,是怎样让医疗体系更加有效率,包括医疗机构运营的效率、钱花销的效率。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中国快速老龄化,虽然是有每年5万亿、6万亿医疗卫生方向的投入,但是钱不够。为什么?一方面需求提升了,大家需要更好愈合的手段,另外一方面钱花出去的效率是很差的。信息技术或者是其他的技术也好可以有很大的空间,透过信息的透明化可以发现一些灰色的东西。在医保管理中心有一个大数据库,公立医院的医生的每个处方都会被记录。通过信息的收集可以发现 这样一些问题,通过信息的工具可以让医疗机构的效率更高,少花钱多办事。5万亿什么概念?是军费的4倍,这么多的钱真正花在看病上有多少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有一半的钱没有花在真正的看病上。制度手段和技术手段都需要加强。

薛小丽:感谢各位嘉宾,这一环节的探讨到此结束。

 

来源:投中网  作者:李桐 

 

 

2019年4月29日 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