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banner
banner2
banner2

翰颐资本周颖华:新医疗GP如何跑出“快而准”的黑马

 

  在创投行业专业化、规模化、精细化发展趋势下,不少投资界的“老兵”选择从老牌基金“单飞”后,专注于细分领域投资,翰颐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周颖华就是其中一位。

 

  近日,周颖华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垂直细分领域的新GP(普通合伙人)具有投资快、准的特点。科创板等制度利好创新药发展,投资机构选对标的和进入时间点对投资回报有很大的影响。对于一些科创板上市确定性高但估值太高的项目,也会选择放弃。

 

  1. 行业精英成立“新GP”

  作为一位见证行业发展的“老兵”,周颖华曾是新天域资本合伙人、医疗健康板块主要负责人,拥有16年股权投资从业经历、11年医疗健康领域投资经验,成功投资了心脉医疗、赛诺医疗、海利生物、东阳光药、树兰医疗等十多个优秀医疗项目。

 

  2018年,周颖华创立翰颐资本,并从上汽集团等LP(有限合伙人)手中募得近十亿的第一期基金,专注于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事实上,新GP募资的“门面”更多是创始团队,也就是机构创始人IP,其过往投资成绩是LP的投资逻辑之一。“创投行业发展至今,LP在选择GP时也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周颖华很自信,“我们经历过行业周期,具备足够的应对能力。”

 

  相较老牌创投机构或综合性基金,专注于垂直细分领域的新GP如何脱颖而出?周颖华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坦言,像翰颐资本这样的垂直领域的基金,由于对所投的细分行业更为熟悉,投资决策更快。

 

 “除了‘快’,翰颐资本对待LP给的钱尤为谨慎,押中优秀项目概率更高,我现在全程跟项目,负责资金从投入到回收整个过程。” 周颖华指出,近年来有个趋势,资金向大白马基金严重聚集。LP投资更多是看重基金负责人,但基金负责人精力有限,只好把一部分资金交给其他人管理,了解投资结果就行。

 

  周颖华认为,选对标的和进入时间点对投资回报有很大的影响。但估值太高,也会选择放弃。

 

  跟大多数早期投资机构一样,翰颐资本先投人,再看项目。创业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所以对创始人教育背景、从业经历等都会进行全面专业的了解。但优秀的人做的项目也不一定能成功,这样也会选择放弃。

 

  谈及夫妻联手创业这种模式,周颖华坦言:“对于从大公司出来的职业化人员来说,对此会比较排斥。但是如果两位合作默契,尊重制度化的安排,且透明化运作,那么可以降低公司沟通成本,效率或许会更高。所以,我们也不能说绝对排斥,会看具体情况而定。我们更推崇团队协作、清晰化、制度化的管理。”

 

  2. 医疗基金2.0时代“难与易”

  周颖华认为:“2014-2017年整个融资环境还是比较宽松的,LP对医疗行业也更为重视,有些机构大概两三个月就完成募资。另外,被投企业过去几年融资也很幸福。曾经看到有好几家企业一年之内融资两次,估值比上一次涨了3倍左右。”

 

  随着新机构“热钱”不断涌入,投资机构之间“抢项目”,被投企业估值“水涨船高”。周颖华感慨,过去两年,医药行业一级市场泡沫很明显。2018年,大部分港股医疗企业上市即破发,且有个别股票曾下跌到发行价的三分之一左右。

 

  “健康的投资策略是保持相对恒定速度,因为好公司就像种庄稼一样,每年就是那些数量,价值应该是有一个客观的衡量,而估值的高低其实更多是反映资金供应的。市场上钱多的时候项目贵,钱少的时候项目会出现低估。” 周颖华表示。

 

  2018年之后进入医疗基金2.0时代,募资难、投资更谨慎、退出更便利。不过,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的现象不会持续很久,最近有一些曾经融资估值很高的公司,在新一轮融资时出现明显的估值下调。

 

  “有一家医疗器械企业,完成新一轮融资的时候,投前估值由12亿元降到6亿元,而其上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是8亿元。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方普遍会更加谨慎。”周颖华举例说。

 

  2019年医药行业市场表现如何?周颖华对记者表示,从二级市场来看,上市医药企业两极分化明显。领军企业恒瑞医药市值逾4000亿元,市盈率突破80倍。而一些主营业务为仿制药的上市医疗企业,市盈率在10倍左右。

 

  在周颖华看来,这其实也是政策导向,政府在鼓励创新,对于那些传统且没有差异化的仿制药而言,未来将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相反,这对创新药是一个利好。周颖华认为:“政策意图很明显,要把有限的医保资金用在未来疗效更好的创新药上面,提高有限的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我们现在一直在向被投企业灌输一个理念,就是证明给医保支付方看,产品可以创造‘好用省钱’效益。”

 

  在一级市场上,受资本寒冬影响,创投机构对待手中的“子弹”更为谨慎,医药投资基金也不例外。“大部分医药企业融资时间延长,甚至融不到钱,日子很难熬。如果企业能降低估值拿钱发展,总好过倒在半路上。”周颖华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周颖华认为,医疗基金2.0时代,创投机构要想突出重围,除了需要具备行业宏观趋势的预判能力、解读政策的能力,还要拥有国际化的视角和资源网络,提升投资变现能力及投后服务能力,重视自身制度化、机构化建设。

 

  3. 科创板或有举牌热潮

  尽管面临“钱荒”的挑战,但科创板及试点注册制给医疗基金带来了机遇。周颖华向《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生物医药行业创业投资最大的特点是周期长,一个创新药从项目启动到上市,至少需要15-20年。因此,投资要像接力赛跑,但基金很难一直跟着。其次是医药企业对人才要求高,项目需要团队合作,不能忽视任何一块“短板”。第三是跟时间赛跑,需要在专利“寿命”到期前完成新药研发。

 

      "科创板的推出是国家战略指向,对整个行业是利好的,鼓励资金投资医药行业。另外,也吸引鼓励人才投身医药事业。在科创板制度利好下,国家硬科技会有一个明显的进步。”周颖华认为。

 

“科创板将会是一个优质并购标的聚集地,至少在医药行业是这样。很多医药企业创始人是海归,对于‘被并购’并不排斥。未来科创板或许会有一个举牌热潮,一些市值不大的企业很可能被大公司收购。‘唯IPO思维’将会改变,我称之为路径依赖,仅仅依靠内生性成长相对来说比较慢,且不太容易做大。”周颖华预测。

 

  在退出之前,有追求的创投机构也会越来越重视投后管理,好的项目就像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但是成才也离不开后期优质的培育。周颖华认为,赋能式投资对于投资机构来说也是挑战,除了是否拥有相应资源,还要有战略眼光,与创始人有一个较高的切合点,精准式对接资源。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19年11月22日 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