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banner
banner2
banner2

翰颐资本周颖华:医疗产业中的“进口替代”机会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福布斯

ID: forbes_china

/Users/abraham/Manage/1.0 翰颐/266722102小图.jpg

翰颐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周颖华。

 

中国医疗市场目前占全球份额的四分之一,而随着消费升级,未来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提高,并带来无限商机。那么有哪些的机会呢? 

周颖华,翰颐资本的创始合伙人,曾在新天域资本服务9年,是负责医疗领域投资的合伙人和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带领团队累计投资了二十余个项目,总投资金额超过4亿美元。他的观点是,别错过医疗产业中的“进口替代”机会。 

就我国来说,政府对医疗投入幅度一直处于全球中位线水平。中国个人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约1/3,基本位于世界平均水平。在2015年,中国卫生总费用超过4万亿,占GDP比重的6%,政府目标为将此占比逐渐提升至8%,大约处于全球中位数水平。全世界只有美国的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达18%,其它OECD发达国家医卫支出占GDP比重大约均在8-10%左右。 

美国的经济模式、医院的盈利模式与国内全然不同。美国实施的是医药分离制度,医生有权开药但无权卖药,更无权指定患者在何处药房抓药,医生属于高薪的职业。中国收入是医生永远的痛,目前上海的医院的挂号费为14元,甚至都不够去理发店剪一次头发。 

中国自2008年普及全民医保以来,到如今医保覆盖面已铺开,医保一家独大支付方的格局稳固,医保在中国的地位稳步提升。如今,在众多的公立医院,医保支付的资金占医院收入的60%左右,医疗机构改革决定着未来整个体系的走向。 

举例来说,虽然城镇职工医保计划约有1万亿的基金结余,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从2018年起,收支状况的拐点将浮现,在全国范围内,当年城镇职工医保基金收入将首次低于支出,这将造成历史累计的结余逐年减少。事实上,医保入不敷出的情况在个别省份早已出现,资金不足是当前中国医疗健康产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考虑到医疗行业是个慢行业,立足国情,“接地气”的医疗解决方案才会获得成功。所以“进口替代”是一个好的方向。 

为什么说 “进口替代”是医疗产业的投资机会?周颖华认为,对于现今的医药股权投资,首先需要了解中国的实际国情。中国医保的主旋律在于成本控制,亟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兼顾医疗质量。因此,投资的关键在于不要片面追求高大上——如何在短时间内,通过本土的解决方案,制造生产出“进口替代”药物和器械满足大众需求,成了最急需的课题。 

由于中国器械行业长期的低研发投入,导致了国产器械产品低端且同质化严重,高端产品又严重依赖进口,在医院中,内窥镜和微创器械、透析、诊断影像等高端器械国产产品的比重不足1/4,很多其他高端产品领域国产还是空白,因此“进口替代”的紧迫性日益凸显,拿来主义有客观必要性。 

任何的创新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完全的创新当然值得鼓励,但这样的投资机会更多是可遇而不可求,中国药企更多的是进行“进口替代”的研发,既能能有效地控制研发风险、开发速度和成本,同时面对的审批的不确定性也相应较小。 

那么“进口替代”是否只是简单复制?事实上,“进口替代”的实现其实并不容易。任何的研发都需要长期的积累,更何况中国的“进口替代”,是“拿来主义2.0”,要求国内研发方在彻底摸清吃透、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临床的洞见整改。 

此外,进口器械的设计隐含反应了国外的法律环境和医保支付环境。国内厂家一味照搬国外公司的产品设计是不合适的。中国的临床使用环境与国外也有很大的不同,从而也对于器械产品的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需要本土厂家从国内医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和制造高效的医疗器械。

作者:福布斯中国

 

2018年12月17日 15:32